2025年清华大学114周年校庆,恰逢95届毕业生秩年,计90的在校同学早就开始组织年级活动,我们班也做了安排:大体是26日参加班级活动,27日参加学校和年级活动。于是25日半夜赶回北京参加校庆。这次回学校最好的就是见到了好几位以前的老师,特别是苏云清老师,苏老师是在暑期给我们教C语言课程的老师,后来就去了人民银行清算中心工作,历任处长、副主任、党委委员、纪委书记等职务。苏老师很热情,也写过很多文章(参见文后相关信息)。拜读了一下,才知道人行清算中心的网络还是很有特点的:中心建设了卫星链路(使用Ku和C波段),卫星小站和县支行收发站最多时达到 1924 个,还在江苏建设了异地容灾。
2024校庆,从上至下、从左至右依次为谢树煜、唐龙、苏云清、王雅琴老师
苏云清,男,1945年出生,江苏海安人,副教授
征得苏老师同意,转载了苏老师的一篇文章《半个世纪清华情》,全文如下,可以看看苏老师之前奋斗的岁月。
半个世纪清华情
(2014年11月30日)
苏云清
前不久,与老系主任王尔乾教授在校园散步漫谈时,他建议我为《系友通讯》写一篇短文,谈谈在清华大学学习工作和到人民银行工作的情况。
写不写呢?
说实话,退休之后,懒得动笔,加上一生平淡,何必再话当年。但犹豫再三,这是老师布置的作业,应该认真完成,作为一个老学生向母校的汇报吧。
写什么呢?
自1964年秋到清华学习到现在50年了,我经历了清华学生、清华教师、清华校友、清华家属的全过程,那就写“半个世纪清华情”,也是我这个华发早生的老汉的心里话,谓之“皓翁心语”。
怎么写呢?
从我的打油诗“笑人生”开始吧。
布衣草席赴京城,水木清华谱青春。
急风暴雨任吹洗,教学科研育后生。
皓首青松再起程,汇通天下献技能。
夕阳彩虹多美好,重返校园伴儿孙。
一,学手艺,报考清华
我1945年出生于江苏省海安县的一个贫苦农民之家,历代务农,无人识字。直到1949年家乡解放了,共产党在农村盖了小学,1952年我有幸成为新中国的小学生,1964年海安县中学高中毕业。
1964年5月份要报高考志愿,征求家长的意见,父母希望我学一门手艺,因为“荒年成都饿不死手艺人。”我听家长的,报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离家近,花钱少。班主任徐孝禄老师最了解我,他建议我报清华大学。我听老师的,“自动控制”一定很有意思,那就报自动控制系吧,其实呢,我什么也不懂。
1964年7月中旬,我们参加了三天六门功课的高考,考得还不错。8月中旬,我接到了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有幸成为新清华的大学生,从此,我和清华大学结下了半个世纪的良缘。
二,赴京城,沐育清华
“布衣草席赴京城,水木清华谱青春。”
1964年8月底,我身穿布衣,手携草席,怀带30元钱,历经三天三夜三小时,来到了美丽的清华园,成为自03班的学生。一切都很新鲜,一切都很美好,真象刘姥姥进到了大观园。
清华大学给了我课桌,水木清华谱写着我的青春。在清华学子中,我不算聪明的学生。我“笨鸟先飞,”如饥似渴地地学习。坚持课前预习、课上专心、课后复习;认真写作业、做实验;傍晚到大操场,晚上钻图书馆。那是沐育清华的大好时光,至今仍然非常怀念。
文革风云中断了我们的学业。文革初期工作组统治时期,我这个“修正主义苗子”(因为我1965年入党,又是四好团支部的书记)也受到了一点冲击。不过我们出身好,偏保守,不极端,后来没有事,看了不少书,丰富了自己的阅历。
在上学期间,两位老师对我的关爱让我终生铭记。
级主任吕文超老师,山东大汉,刚进大学,他就拍着我这小矮个的肩膀,关心我的全面成长,至今仍感到特别温暖;
班主任王秀玲老师,对我们这些乡下来的穷小子更是无微不至的关怀。她问寒问暖,给我冬衣补助,给我每月19.5元的最高助学金,除了15.5元伙食费,还有4元零用钱,用于购买书本文具,日常生活。我就是依靠人民助学金上完了大学,没有向家长要过钱(家里也没有钱),寒暑假也不回家,非常感谢王老师!
三,经风雨,拼搏清华
“急风暴雨任吹洗,教学科研育后生。”
1970年春,我留校任教,成为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的教师。在清华教师中,我也不是拔尖的人才,“以勤补拙”是唯一的办法。
在清华当教师的24年,我们经历了文革风云和政治风波等急风暴雨的吹洗,但作为老师,以教书育人为天职,要有为事业而拼搏的精神,认真地做好教学和科研工作。
一是教学工作。
清华大学给了我讲台。我主要从事教学工作,几乎教过除1972级外的各届同学,讲授过操作系统(以UNIX 为主、DOS为辅)、PASCAL语言程序设计、 C语言程序设计 PDP-11汇编语言、脉冲数字电路和晶体管电路(部分)等,还辅导过高等数学和NOVA汇编语言。
我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也取得了一些成绩:
1988年评为副教授;
编写的教材《PASCAL程序设计及应用》,1987年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
编写的教材《C语言程序设计基础》,1992年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二等奖;
主讲的《操作系统》,1990年获清华大学教学工作优秀成果二等奖。
二是科研工作。
我的科研工作不多,主要有两项:
一是参加DJS103机的研制。这个项目是仿NOVA3计算机研制,由房家国老师领导,我负责浮点运算和中断部分的设计。虽然该项目后来没有投产,但参加设计工作对我锻炼很大,真正懂得了如何通过电子线路的设计使计算机有序地按节拍进行计算!
二是参加《24米激光干涉地形变仪》的研制。这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国家地震局和北京市抓的一个项目,主要由我们系和精仪系共同研制,系里由王尔乾老师主抓,项目由唐龙老师负责,我负责测震绘图仪部分。
该项目研制成功后用于北京市大灰厂地震站,1982年获北京市科技成果二等奖。
三是机房建设和管理工作。
1979年改革开放后,我们系在金兰教授努力下,引进了一批计算机,建设了PDP机房。系领导要我主持机房管理工作,其他成员多是年长于我的老师。
我在大家的支持和帮助下,自己编写了入门教材,讲授PDP-11计算机、RT-11操作系统和PASCAL语言程序设计,一批接着一批地组织师生上机,后来累得胃出血了。
1991年我从人事处回到计算机系,在王尔乾老师领导下和王家华一起筹备清华-COMPAQ培训中心,机房建设,主要靠王家华老师。培训中心建成后,我被任命为清华-COMPAQ培训中心副主任(主任由系主任兼),负责日常工作。
清华-Compaq培训中心成立时,人大副委员长王汉斌接见Compaq总裁等一行,我校和我系领导陪同
我们充分利用这些先进的计算机系统,大大提高了我系师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和软件水平,同时为校内外培养了大批计算机人才!
在这两个机房的建设、管理和教学过程中,我在技术上得到了成长,在管理上获得了经验,这对后来我比较成功地具体负责中国支付清算系统的建设和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是党政管理工作。
我在清华工作期间,党政管理工作几乎没有断过,一直双肩桃。我担任过学生辅导员、混编支部书记、教工支部书记和两届系党委委员(负责研究生和宣传工作)。
长期从事教学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的实践对我在清算总中心和青年知识分子和谐共事起了重要作用!
1984年4月校党委将我调到校人事处工作,先后任师资科副科长、副处长和支部书记,主要从事师资管理工作,一干就是七年。由于我不愿意放弃技术工作,但又要服从组织分配,学校同意我保留计算机系的教学工作,主要是程序设计和操作系统的教学。
学位无一个,导师有三位。
我们上大学时没有学位制度,我后来也没有读研究生,因而就没有任何学位,但在清华大学工作期间,遇到了三位深刻影响我人生的导师。
一是谢锡迎老师。我们相识于共青团工作,后又长期在一个教研组工作,他是我政治上的导师。如何做人,他是我的榜样。严于律己,宽于待人;尊重领导,依靠群众;牢记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群众都是不走的领导。
二是林定基老师。我们相识于脉冲数字电路教学期间,后又一起在PDP机房工作,他是我教学上的导师。如何教书育人,他是我的榜样。他全面指导我制订教学大纲,备课,讲课,做实验,写讲义和出考题。
三是马祖耀老师。我们相识于计算机系,相知于校人事处,他是我的领导,更是我管理上的导师。他指导我如何调查师资队伍情况,如何制订人事管理制度,如何处理各种矛盾。对知识分子要爱护加保护,管而不死,活而不乱,充分调动和发挥其积极性。
在校机关工作期间,有机会接触到不少校领导和老专家,他们的言行深深地熏陶着我,让我懂得了怎样当领导:一是高尚人格,有魅力;二是领导艺术,有智慧。
有一件事念我至今犹记。1984年要进行职称改革,国家人事部要清华起草一份《学衔条例》,马祖耀处长给我压担子,要我草拟。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起草了一份,送各位校领导审批,高景德校长作了批示。过了一天,高校长通知我去他办公室,对我说:“小苏,我没有过多研究,批示不一定都对,你们综合大家的意见统一研究吧。”我非常感动!
后来到清算总中心工作,我在处理总中心各部门和分支行的报告时,总想以高校长为榜样,平等待人,谨慎批阅。
四,献技能,报效中华
“皓首青松再起程,汇通天下献技能。”
1993年9月底,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得知中国人民银行清算总中心需要计算机专业的人,就去面试了,一拍即合。在系主任王鼎兴老师支持下,我这个皓首老头先借调到清算总中心工作,后于1994年春正式调到中国人民银行。
清算总中心是中国人民银行直属的事业单位,其主要职责是负责中国支付清算系统的建设、运行和维护。当时的主任印甫盛、副主任刘大隆都是我的系友、师兄,我们在校不相识,但合作很愉快,因为“本是同根生,相助何惜力?”
中国支付清算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负责异地、跨行资金的清算工作,先后运行全国电子联行系统和现代化支付系统。
全国电子联行系统主要由一个主站和2000多个小站(收发站)组成,网络以卫星网为主,系统到县级城市,资金清算在分支行。从1991年4月开始运行,2002年开始分批过渡到支付系统,2005年6月完成历史使命!
现代化支付系统由一个国家处理中心和32个城市处理中心组成,网络以地面网为主,系统到省会城市,资金清算集中到总行。从2002年开始运行,2005年6月全面取代电子联行,现在运行的是第二代支付系统。
1993年的清算总中心处于创业阶段,条件较差,租用昌平县沙河镇西3公里国防科工委的卫星站工作,人不到一百,技术人员较少。(现在已有近千人,分别在北京、上海和江苏无锡工作。)全国电子联行系统的小站应用系统由三家公司分别开发,分地域在全国各地运行,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这在运行成本,技术支持和系统升级方面造成许多困难,因此,清算总中心根据分管行领导指示,决定独立自主地开发统一的电子联行小站应用系统。
1993年11月4日,我到清算总中心上班,熟悉环境和调查研究。12月21日清算总中心软件开发组成立,我任组长,带领二十多名来自不同单位的青年人在昌平的一个宾馆封闭开发四个多月。大家团结一致,夜以继日的工作,认直钻研业务,攻克技术难关,开发了新的软件EIS12.0。
1994年3月中旬,我因工作过度紧张又胃出血了,被迫住院治疗。我带病编写了该版本的全部培训教材。后来又组织了全国性的分批培训,进行三次模拟运行。
1994年6月21日,该新版软件在全国99个新小站成功运行,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也是我们这个团队智慧和血汗的结晶!
1995年9月,我被任命为计算机处处长,根据业务发展的需要和技术进步的情况,又将该应用系统多次优化升级,还开发了一些其它应用系统。
1997年初,我被任命为清算总中心副主任,负责总中心日常工作,分管业务运行(怀柔主站和无锡主站)和行政后勤;2003年总中心成立党委,我又任党委委员、纪委书记,负责纪检监察工作。
作为领导班子的成员,我坚持两点:助手要助,努力工作,要到位;配角要配,合作共事,不越位。
在此期间,我参与决策和组织了许多大的工程建设:将前七批400个小站在EIS13.0软件基础上并网通汇;将电子联行业务从沙河主站切换到怀柔主站运行;将电子联行和支付系统的业务从怀柔主站备份到无锡主站;将KU波段的主站和对应小站从亚洲1号卫星转到亚洲3号卫星运行;在小站实现卫星网与地面网衔接,将业务延伸到商业行;在小站通过中继行方式,将业务拓展到县级城市;解决电子联行的计算机2000年问题;将现代化支付系统投产运行并逐步取代电子联行等。
我们开发的系统运行一直比较稳定,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得到了专家的肯定、社会的公认和政府的奖励。
全国电子联行应用系统于1999年1月获金融科技进步一等奖、1999年12月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我本人于1996年10月被国务院批准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并获得国务院颁发的荣誉证书。
在清算总中心工作的十二年,是人民银行给了我机遇和舞台,我能抓住机遇、演好角色的根本原因是清华大学给了我猎枪和干粮,懂得了如何做人、做事和做官;我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总能得到母校的帮助,特别是我们系李三立、胡道元、周立柱等老师帮助我们技术把关、解决难题。
五,夕阳红,感恩清华
“夕阳彩虹多美好,重返校园伴儿孙”。
2005年6月,我退休了,而且是裸退。随着2013年孙子上清华附小,我“爷随孙动”,重返清华园,过着忙家务、伴儿孙、享天年的幸福生活。
回首人生七十年,感恩清华五十秋。
我们这一代人处于政治大变革,经济大发展,社会大转型的时代。
一方面,我们出生于革命战争时期,成长于政治斗争时期,工作于市场竞争时期,退休于社会纷争时期,“争”是不争的历史。
另一方面,我们生活在60多年的和平时期,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发展,晚年又过着比较幸福的小康生活,“福”是公认的现实。
这是我对人生经历的概括。
我认为人生在世,一要“做事有作为”,二要“做人不忘本。”
做事有作为。我的能力有限,既不是大有作为,也不是无所作为,大概算有点作为。我一生只做了两件有意思的事儿,一是在清华大学参与过三千多名学生的培养,这些学生现在撒向全世界。二是在人民银行参与了两千多个电子联行小站的建设,这些小站现在全部进入了支付系统。
做人不忘本。本在哪里?本是家庭和父母、母校和老师、祖国和人民。这三个“本”必须牢记,不能忘记,因为“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我本田舍郎,有幸上学堂。
欲走成功路,厚德加自强。
这首“清华情”的打油诗反映了我感恩清华的内心情感。
我作为一个贫苦农(農)民的儿子(我的笔名‘曲辰子’来源于此),有幸成为清华大学的学生和老师,以及人们银行的基层干部,为国家和社会做点有益的事儿,清华大学的教育和锻炼是根本原因。
“欲走成功路”必须铭记清华校训、实践清华校风。
“自强不息”,自强能办事儿,自强不息能成事业,发展生产力,奔小康。
“厚德载物”,有德能团结人,厚德才能“无所不载”,理顺生产关系,促和谐。
“行胜于言”,就是要少说多做,说则言之有理,做则行之有效。
有作为,能办事,国家需要;
会做人,不傲才,群众喜欢。
这就是清华人成功的秘诀,也是我们及后代应该永远学习和坚持的传家宝!
后记:
这是《半个世纪清华情》的底稿,写于2014年11月30日,2015年,先在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的《系友通讯》发表,后又被清华大学的《清华校友通讯》选登,正式发表时,文字稍有修饰。
附: 苏云清简历
苏云清,男,江苏海安人,1945年2月生。
1964年到1970年,清华大学自动控制系学生;
1970年到1994年,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师,从事计算机技术的教学和科研等工作;
1994年到2005年,中国人民银行清算总中心干部,从事中国支付清算系统的建设和运行等工作。
2005年6月起,退休在家,操持家务。
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获国务院颁发的荣誉证书。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