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很久之前,大约要有10年了,公司开始建立经分会体系的时候,毕竟那时候,我们是新公司,对于经分会还是感觉很新奇的,大家也特别认真,每次开会都要认真听讲、记录和讨论,大家也在一点一点的适应。但是有时候效果并不怎么样。很快就从集团听到了一个词“假数据,真分析”,这是一些老司机对经分会的评价。时间长了以后,发现有些经分会材料确实如此。为什么会这样,归根结底还是利益问题。这种情况不仅仅出现在一个企业,在很多企业都存在!!
有时候,某个领域的发展情况不好,领域汇报部门为了个人的、部门的、领域的、分管领导的利益,就开始美化数据,方法很多,譬如:
(1)编造假数据,这个有不小风险,但是考虑到信息不对称,还是有安全保障的。
(2)仅披露好的数据,下个周期就安全了。
(3)披露所有数据,但是重点强调数据中的亮点,例如整体增幅差、某个点状数据质量好,有可能个别领域可能增幅好之类的。
(4)其他手段
最后的效果就是:精心准备的汇报材料让领导看到了亮点,也很满意,根据数据部署了任务,汇报单位也很满意,获得领导的认可。最后损失的是业务和其他没有汇报权的部门。可以总结为“假数据·真分析·乱部署”
经分会通常是月度的,影响范围毕竟有限。比这种情况更令人担心的是年度规划,对于研发机构来说,研发规划就特别重要,毕竟一半人员都是研发人员,如果出现方向性问题,则可能造成一年的时间和资源损失。因此对于需求的收集和解读就特别重要了,如果出现“假需求·真规划·瞎研发”的问题,那就真要命了。
之所以出现这些事情,还是一个企业的各级管理人员更喜欢做办公室,更喜欢听自己想听的,而缺乏改革和创新的精神!某种程度看,这也是一种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的结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