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管理:为什么产品对标出现偏差!

最近看了一篇其他云计算服务商的产品手册,涉及到对运营维护类产品的产品功能规划,这类产品是很常见的产品,我们也有类似的产品,例如BC-OP用于运营管理,BC-DeepWatch用于客户应用运维的服务化,BC-OPS是系统层面的运维。但是看到这个竞对的产品手册,发现里面有不少功能是我们没有的,而且更主要的是,其一级功能和我们的明显不同,看上去竞对的某些一级功能设计更为合理一些,在功能名字方面也显得更为合理和贴近客户。但是为啥我们的产品就没有对上标呢?我来深入的分析一下:

看上去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在产品对标的时候采用了“以我为中心”的对标思路,这个思路的出发点是假定我们的产品一级功能是无需变化的,因此对标的重点就放到了二级、三级功能方面了,这样看来,很有些丢了西瓜捡芝麻的味道。用同事的话就是“对标了果子,没对标树干”。

究其根源,还是产品经理的话语权太小了,产品经理没法撼动研发经理的决策权力。调整功能的级别越高,对代码的改动也就越大,研发经理也就越不会同意调整。因此产品经理就只能缩在一个有限小的空间内活动,这个活动范围取决于研发经理的资源和日程。考虑到运营类产品的研发任务是不会停止的,而人也是有惰性的,改变已有的可用功能需要付出的决心决定于工作量的大小。

其二,还有一个“试错容错”的问题,如果研发经理下决心调整高级功能,那么难免会有缺陷,那么就会遭受到投诉或者故障,如果运气不好,遇到批量投诉或者重大故障,这样肯定会影响团队的绩效,这也让产品经理和研发经理都会怀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产品是否可以演进的好,并不是表面上简单的产品管理问题,还有其他深层次的原因。一年多以前曾经写过一篇文章,《产品管理:错误的对标分析》(http://www.brofive.net/?p=5357),本文是这段时间之后,对前一篇文章的深化。

image

产品管理:为什么产品对标出现偏差!》有2个想法

  1. 深层次问题大多是思想问题,解法一般也是两方面,一是增强研发团队(含产品经理)对产品成功负责的自驱力,二是辅之相关绩效考核。

    1. 自驱力很重要。我理解重点要营造一种凝聚力和文化,如果是本着做到业界第一的目标,就一定会加大投入。可以辅之以考核和激励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